top of page

When Art Meets Commerce: The Kinetic Sculpture

明鷹:裁出金縷衣

民國五十六年的台北,一家飯館,三井商社紡品外銷部的台籍業務員王進益,和日本客戶正酒酣耳熱。仗著酒興,客戶譏嘲說,韓國早就做高級品了,台灣還在做低級品,「你們中國人不會做高級品。」四十七歲的王進益忍不下這口氣:「我就做給你們看!」

二十年後,東京男裝工業組合組團考察台灣、韓國男西裝工廠。日本纖研新聞用「驚異和威脅」作標題,形容此行的感想。在他們參觀的工廠中,有兩家被評為「品質上等、管理等良」,一家是韓國廠,另一家是台灣的明鷹製衣。

明鷹的創辦人兼董事長,就是當年被日本人譏嘲的王進益。回首二十年來辛苦的經營,開過兩次畫展,「水(美)的東西都喜歡」的王進益一再強調:「衫(衣服)要做得水,價錢又要公道。」

王進益閩南語的「水」,譯成纖研新聞的說法是「高附加價值志向」。在這個理念下,明鷹的西裝,從人纖布料,逐漸升級為毛料,價格也從FOB四十美元,升到一百美元;在美國的展售處,從賣廉價品的地下室,慢慢爬上一樓、二樓……再到高級西裝專賣店(如C&R)。纖研新聞說,明鷹的「水準和日本同等或在日本之上,現在就可以很安心地和他們交易。」實際上,明鷹生產的西裝已有三五%外銷日本。

「做西裝學問很深,」年輕時一個人到北平新亞學院念經濟的王進益說,西裝製作的過程比一般成衣繁複,要經過兩百多人才能完成一套西裝,所以,「要下功夫才會美。」

王進益的功夫主要下在兩方面:高級布料及電腦、自動化設備。梭巡在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廠房內,內斂而客氣的王進益初次露出了得意的神采,口說比畫著:那是電腦輔助設計,裁布用的紙版全由電腦畫出來;縫紉機加了電腦,可以自動切線、自動車縫,既精確又省人工……。連續八年,明鷹每年投資八百萬到一千萬台幣買設備,「別人開勞斯萊斯,我的勞斯萊斯在工廠做西裝。」

看著公司從初設廠教工人如何車直線開始,到一千兩百萬美元的年營業額,王進益感到最高興的,還是:「當初日本人笑我,現在我的西裝賣到日本。」連他政大外交系畢業就下工廠幫忙的長子王澄清也感染到這份成就感:「我們不大,但做得很驕傲。」(蘇育琪)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8302#sthash.Qo17BGH5.dpuf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Pinterest Social Icon
  • LinkedIn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